小耳朵大问题!“阳康”后你耳闷了吗?小心是分泌性中耳炎
近日,王大叔感觉自己新冠肺炎康复以后,其他症状都没有了,有个耳朵却是闷得不行,感觉近前的人说话像是隔了很远,自己说话却是声音大了许多。王大叔自己吃了很多消炎药,还用药水滴耳朵,都不见好。于是,他来到芝罘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。
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伟主任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,给他做了耳内镜检查,发现王大叔左耳鼓室内有积液,考虑是分泌性中耳炎。经过药物治疗和咽鼓管吹张、鼓膜按摩后,大叔耳闷好转了,积液也消失了,大叔感觉听声音像以前一样了。
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?
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,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。最常见的是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乘飞机后,与上呼吸道感染、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堵塞、鼻息肉、变应性鼻炎、鼻窦炎、气压性损伤以及鼻咽部肿瘤等病因有关,病程可能持续数周,甚至数月。
目前认为,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咽鼓管功能不良,中耳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,中耳浆液性分泌物生成过多、吸收及排出障碍,最终形成中耳积液。其中咽鼓管功能不良或阻塞是最基本的原因。另外,反复上呼吸道感染、过敏因素及先前发生的急性中耳炎等也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。
上呼吸道感染如何导致中耳炎?
上呼吸道感染是如何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呢?其实,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咽鼓管炎症,导致其功能障碍并形成中耳负压,包含感染病毒的分泌物和定殖于鼻咽部的病原菌进入中耳,引起中耳炎症,导致中耳积液。
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?
1.听力下降、耳闷胀感、耳鸣、鼻塞等症状;
2.耳内镜检查可观察到气液平面,鼓膜活动度减弱、透明度降低,无明显充血征象、脓性及血性积液;
3.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,声导抗图为B型或C型。
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?
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喷鼻及咽鼓管吹张促进咽鼓管开放,黏液促排药物促进积液排出,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分泌物生成。
手术治疗方法为鼓膜穿刺抽吸及置管。研究显示,合并慢性鼻、鼻窦疾病及咽鼓管功能不良时,保守药物治疗及鼓膜穿刺治疗效果欠佳。
友情提示:如果感冒或擤鼻后感到耳闷,一定要及时来院检查,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。